我想讲三个想法和观点。
第一,是预防性养护的适用性问题。预防性养护好不好?好。分析一下预防性养护的起源和定义,预防性养护从美国引过来差不多三四十年的时间了,但是有一个问题我们始终没有了解清楚,就是我国在预防性养护的差异问题。为什么美国的预防性养护主要是工人制的养护?我们现和美国的差异在什么地方呢?我们的各种预防性养护措施使用年限普遍比国外要短。这里面还有几个问题:一是美国的路面问题。国外的路面结构比我们的厚,病害和我们的病害特征不一样。还有它们的交通量也不一样,有的甚至就是“穷养护”。从美国预防性养护的标准来看,他们所适用的路段厉害状况,比我们所使用的厉害状况要差的多。如果按照PCI评价的话,我们现在是比方说90,美国差不多是70,也就是说他们确确实实没钱,但是他为什么能做好呢?就是养护的时间和质量保护体系的问题。我觉得美国的质量表征体系比较优越的一点就是承包商敢于做长时期的质量承诺。不像我们现在的情况,两年后的事情就不管了。二是预防性养护真正的经济效益。美国没有完全把这个问题回答清楚。预防性养护的长期性教育是人在尝试着做,结果他们的环保事业到当年年底或者第二年上半年才能出来。国内把效益作为一种密切或者一种对策性的养护措施来解决。在江苏,高速公路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18到20公分的内地结构,如何把路面使用寿命延长到20或30年。因为现在做到10年就没有养护的问题了。15年之后,20年之后,就更不确定了。我们的路面结构必须采用养护的方式去解决,我们的结构需要进一步加强的,只有在结构加强了之后再来做一些工业性的养护措施,它的公益效应能力才能够真正实施。还有一个就是财政效益,这涉及到财政对我们的支持。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做了预防性养护能省多少钱,现在完全没有把这些算进去。
第二个就是怎么做好预防性养护的问题,这也给我们带来了困惑,就是怎么样切切实实寻找有效的预防性养护措施。从现在所有的预防养护指南里,我们对风尘毛尘关注的非常多,但对基本的养护关注却很少,也就是裂缝灌缝。如果裂缝灌溉缝做好了,还是能够有效地延长路面使用寿命的。另外就是在路面养护的时候还是要关注面子的问题,他是一个路基的问题,尤其是在路面这方面我们应该转变预防养护观念。我们都知道,美国的路看上去比我们的丑,看上去比我们破,但是他有一个优点就是它看上去平整度比我们好,看上去很舒适。我们路很好看,跟新的一样,但是跑上去平整度反正没那么好,这个给我们带来一个什么观念,我觉得应该把好看向变得舒适适用这个方向慢慢转变。如何提高我们的预防性养护真正的经济效益,很有效的一点就是让承包主动或被动承诺,确确实实做完预防性养护能够达到什么使用寿命。比方说5到8年,国外的寿命差不多是5到8年,中国有多少是真正做到了5到8年?我们不希望通过变相通过压低单价的方式,来提高预防性养护的经济效益,而是通过提高单价延长使用寿命的方式来提高我们的预防养护的效果。这也是需要我们的承包商从技术进步和长期发展的角度来提高质量。
第三个就是关于科学决策的问题。科学决策首先要解决的是目标设定的问题,就是制订目标是完全不一样的。然后是目标设定的问题。不同的目标我做出来的科学决策是完全不一样的。还要要算政治、经济带。采用不同的方案,五年之后到底能够为这个路节省多少费用。也就是说你给过5000万我只能花费5000万,但是如果你给过5个亿我可能给会省出来5000万。这个事情是能够体会到我们养护为什么会需要这么多的钱。在决策的方面还有一个决策指标的问题,首先是基本数据的问题,实际上我们现在很多数据包就是我们刚开始做的时间,大部分数据往往是无用的,是受多方面的影响。可能真正有效的检测数据只有10%到20%的水平,我们的决策指标应该更多地向我们的舒适度或者安全性方面靠近。也就是我们的平整度,平整度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实际上他能够反映一个路面的整体状况病害包括他强度的一个变化。更多的我觉得大家应该往这个指标上靠近。其他的实际上慢慢的可能还是会包括我们的环境影响路面的情况,去慢慢地努力,这样可能做到一个全方位的保护。上一篇:乳化沥青
下一篇:养护动态